1. 本选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
近年来,影子银行作为一种游离于传统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intermediation形式,在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、提高金融体系效率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。
然而,由于其本身的隐蔽性和复杂性,影子银行也积累了巨大的潜在风险,并可能通过一定的渠道传导至正规银行体系,进而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构成威胁,最终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。
1. 研究目的
2. 本选题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
近年来,国内外学者对影子银行及其风险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。
1. 国内研究现状
国内学者主要集中于影子银行的界定、规模测度、风险识别以及监管等方面。
3. 本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写作提纲
本研究将从理论和实证两个层面,系统分析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溢出效应。
1. 主要内容
1.分析我国影子银行和商业银行风险的现状,梳理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的风险传导机制。
4.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
本研究将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、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。
首先,通过文献梳理和理论分析,阐述影子银行的定义、特征、风险类型以及其与商业银行之间存在的风险传导机制,构建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。
其次,根据理论分析框架,选择合适的计量模型,例如向量自回归模型、面板数据模型等,对我国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溢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。
5. 研究的创新点
本研究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:
1.在研究视角上,将从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风险关联性的角度出发,探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的溢出效应,并分析不同类型影子银行的影响差异,以期为全面认识影子银行风险提供新的视角。
2.在研究方法上,将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,构建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理论模型,并利用我国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,以期更准确地评估影子银行风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程度。
3.在研究内容上,将在识别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基础上,进一步分析影响影子银行风险溢出效应的关键因素,例如宏观经济因素、金融监管因素以及机构自身因素等,以期为制定更有针对性的监管政策提供参考。
6. 计划与进度安排
第一阶段 (2024.12~2024.1)确认选题,了解毕业论文的相关步骤。
第二阶段(2024.1~2024.2)查询阅读相关文献,列出提纲
第三阶段(2024.2~2024.3)查询资料,学习相关论文
7. 参考文献(20个中文5个英文)
[1] 彭俞超,彭方平.影子银行、金融创新与系统性风险[j].金融研究,2019(07):24-40.
[2] 齐俊.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溢出效应研究[d].山东大学,2021.
[3] 李建军,温建怀,胡滨.中国影子银行发展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研究——基于中介效率视角[j].金融研究,2018(01):106-123.
课题毕业论文、文献综述、任务书、外文翻译、程序设计、图纸设计等资料可联系客服协助查找。